集团首页   |  English    

学子风采

学子视点:消弭的是形式,不老的是文化 ——网络时代下的书信情怀


互联网也是文献载体的一部分,用来书写的工具虽然变了,但不变的应该是中国人的礼仪和情怀。

 ——摘自光明日报《书信或将消亡,文化从未老去》

(学生记者 刘炜 龙凤萱 邹茹冰)鸿雁传情,云中寄锦书,这是最古老的交流方式。一纸素笺蕴含着满满思念之情,一枚邮戳承载着浓浓归乡之意,古往今来,书信伴着游子思念故乡,代替离人互诉情长。然而,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,这种交流方式逐渐被人们淡忘,曾经穿越千山万水的信纸也被紧压在箱底,不再被记起。

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,书信不再具备远距离传递信息的优势,人们也逐渐习惯即时通信这样高效的交流方式。一个电话、一条短信就能解决的事情,谁还会花上时间提笔写字,贴上邮戳,再慢慢等待快递员将它送到对方手中呢?此外,与电子设备相比,书信不能录制影像、无法记录声音,显然缺乏便捷性和趣味性,这也使得书信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。在对电子设备的使用习以为常之后,我们与亲朋好友的聊天更趋于随意散漫,少了几分字斟句酌的沉思与酝酿。

董桥曾在《一室皆春气矣》中写道:“上一辈的人好像都比较体贴,也比较含蓄,又懂得写信比打电话、面谈要有分寸的道理。”相比打电话、发短信这些交流方式,书信不仅更能让人静下心来,细细思考品味其中的意蕴,也更具值得珍藏的真挚情意。

其实,在信息时代,书信最重要的作用不再是传递消息,而是情感的承载与文化的传承。曾经“家书抵万金”的时代已经过去,但书信意义没有衰减。纸张与笔迹将时光定格,成为独家记忆;情感经岁月洗礼,得到更好的升华,历久弥新。作为集文学、美学、书法、礼仪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综合载体,时至今日,书信仍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客体。同时,书信还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家学传承、道德弘扬的重要形式,展现人们对道德思想和文化修养的注重与追求。

基于本身所具有的情感价值和文化内涵,书信不应消亡在新时代的洪流中,书信文化也不应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老去。作为成长在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更应该欣赏与传承这份积淀千年的文化。所以,我们不妨执笔起书,叙些人间冷暖,道些此处情长,在珍藏一种美好情感的同时,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亦能焕发出新光彩。